山西鍛鋼活套法蘭出口已經占全國七成以上
土生土長的定襄縣源盛鑄造有限公司老板這兩天正在傾全力與歐盟打第二場反傾銷官司。他告訴記者:民營企業在走向國際市場中,對手就是的老師,培養你長大。像這樣唱著國際歌,跳著國標舞(喻指國際標準)的農民企業家在定襄是越來越多。
記者在定襄縣采訪時了解到,全縣從事鍛造業的有770多戶,從業人員2.3萬人,年生產能力33萬噸,占到全國鍛鋼法蘭出口總量的75%以上,創匯近1億美元,實現產值35億元,占到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0%,財政總收入的45.9%,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縣長賈玉文風趣地說:這叫鐵打的江山。
定襄縣是忻州市國土面積的縣,一無豐富的地下礦藏資源,二無大企業、大項目帶動。在清代鼎盛的康乾盛世戰火中,培養起一批服務軍旅的鐵匠。改革開放以后,在黨和政府支持下,這一產業迅速復興,甚至出現了村村冒煙,戶戶點火的景象。由此帶來的問題:一是散打格斗,企業之間粗放經營,互相壓級壓價。二是浪費土地、污染環境,環保壓力加大。三是三亂蔓延,吃拿卡要,企業不堪重負。面對嚴峻形勢,歷屆縣委、縣政府以創優環境、創新服務為己任,實行一條板凳辦事,環保一票否決制度,對企業進行封閉式管理,在取締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鍛爐同時,推出了陳家營、崔家莊等一園七區,對優勝劣汰中保存下的企業遷園入區,從技術、人才引進、融投資渠道,給予了重點傾斜、扶持。定襄鍛造業依托看不見的手,在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后,千家萬戶經過千錘百煉,終于闖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從組織形式上,已實現了蜂群式發展向集團化、規模化發展的跨越,生產能力逾5000噸以上的企業達10家,萬噸以上的企業達9家,這些骨干企業就占據了鍛造業一半產量。
從經營機制上,實現了作坊式、家族式、散打式向股份化、現代化、高科技的跨越。其中46戶企業已過渡到規范的公司制,產品已延伸到風力發電、航空、汽車配件等前沿領域。從生產方式上實現了自由鍛向規模鍛發展的跨越。從產品構成上,已實現了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轉移。過去只能生產幾十種簡單的法蘭,現在則擁有上千種產品,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國內輸油管道的5米直徑法蘭就產自這里。定襄管家營村僅有1600人,年人均純收入達5800元。全村不但無一閑人,還吸納了周邊村莊的富余勞力。該村的法蘭廠消化農村勞力22000多人,帶動下游加工小企業100多家,去年銷售額是1.4億元。農業工業化帶來的城鎮化、現代化觸目可及,到處是新起的樓房,新開的商鋪,吃穿住娛樣樣俱全。
采訪結束時,記者了解到,源盛公司智茂林與歐盟的反傾銷官司還沒有結果,但他的兩大產品正源源輸出,驗貨裝箱。一是出口美國的汽車配件,二是運往廈門的國內標準下水道井蓋。他的臉上沒有愁容,看到的是一片從容。
以上內容由山西活套法蘭提供,感謝您的閱讀!